人民网北京1月5日电 (记者蒋建科) 我国核桃苗木快繁与集约化栽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使我国核桃平均产量提高了3倍。这是记者今天从中国林科院2012年工作会议上获得的信息。 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在大会上说,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院科技人员坚持自主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一是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2011年,全院新增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课题)155项,总经费2.1亿元,经费同比增长20%。其中,973项目1项、863课题2项、“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4项;获准2012年度立项973、863等项目53个,经费概算2.8亿元;牵头组织拟于2013年度启动的“十二五”科技支撑第三批项目5项。 二是科技成果稳步增加。2011年,全院共验收项目460余项、鉴定(认定)科技成果24项、授权专利101项、新品种授权14个、审定标准23项、出版科技专译著45部、发表科技论文1367篇(其中SCI/EI收录230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核桃苗木快繁与集约化栽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国核桃平均产量提高了3倍;杨树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技术突破了我国杨树有效育种资源匮乏“瓶颈”,培育出适于我国主要栽培区系列品种,丰产性超当地主栽品种20%以上。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技术、速生优质林木培育遗传育种、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林业适应对策、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与监测评价体系等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深化院省合作、送科技下乡、高技术产业化示范等多项措施,推进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加快实施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大力推广杉木、桉树等用材树种,红椎、檀香等南方珍贵树种,油茶、核桃等经济林树种,以及木麻黄、沙棘等生态树种新品种扩繁与栽培技术,30多个林木新品种已投入造林生产,建立示范林4000多公顷。开展了退化湿地恢复、退化天然林恢复、高寒沙地防治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起到了科技支撑作用。向企业转化应用了“模塑料用木质素酚醛树脂制备”、“高效热能回收与零排放木材干燥”等多项林化产品加工和木材加工利用技术,组建了10多条新型工艺生产线,改善了林产品加工附加值低的现状,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深入推进院省合作。完成了江西、南京、唐山等地的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等。先后组织参加了省市级科技项目对接活动12次,与新疆天西林管局、山东东营市等地方政府部门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9项,依托湖北省林科院成立了我院湖北分院。在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组织各类培训和讲座20多次,培训技术骨干1000余人。 三是积极组织林业科技下乡活动。派出近百名科技特派员,开展林业科技创业行动;积极组织科学普及与技术服务活动,推动江苏丹阳、浙江松阳等地种苗花卉、薄壳山核桃等产业发展;组织专家团队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科技周活动和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等20余次国家和省级展示活动,有效实现科技成果对接。四是对加强院属企业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完成了院林业工程设计院股份制改造,成立了中林东珠景观设计研究院。推进院所企业改制,降低投资风险。开展了全院知识产权登记,为全面启动我院无形资产及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林化所、亚林所、热林中心等单位所属的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此外,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2011年10月,科技部正式批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与东北林业大学联合建设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填补了我国林业行业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域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