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育种的理论与实践广泛应用于各种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其理论基础为表型是遗传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后的外在表现。世界核桃育种工作开始于19世纪晚期,刚开始一段时间,育种目标大多以丰产性和抗逆性等为主,随后逐步增加了早实性、坚果品质和砧木改良等目标,而现在又增加了抗黄曲霉毒素等目标。具体的指标体系则以坚果纵横径、平均坚果重、坚果壳厚、坚果出仁率、核仁重、芽萌发期、开花期、落果期、核仁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等为主。通过100多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用于商业栽植。我国核桃的选择育种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主要是辽宁省经济林所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辽宁和山西进行了大量的核桃选优工作,并选择出若干优良株系,有的已被引种到其他地区栽培。随后各地陆续在核桃实生种质资源中开展优树选择工作,并选育出一大批核桃优良品种(系),对提高我国核桃的坚果品质,促进我国核桃的良种化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核桃良种选育主要是利用集团选择法选择出了绵核桃、露仁核桃和纸皮核桃等优良类型。但真正意义上的良种选育还是从单株开始的。在核桃优良单株选择中,综合评分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该方法是对影响核桃品质的出仁率、坚果重、壳厚度等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加权计分,根据综合得分情况进行实生品种的选择,但对各性状的权重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近年来,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在核桃的良种选择中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较用单一性状加权打分选择更为简便、快捷,较人为加权打分更具有准确性、科学性,避免了性状间的相关性对选择效果的影响,可较准确地了解各性状的综合表现。 |